《工人日报》:为了“出分力”,他爬上10米高的软梯

发布日期:2021-05-13 发布来源: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 浏览量:469

  4月27日,《工人日报》08版班组天地报道三航局厦门分公司阳江海上风电项目班组故事——

  

  中交三航局阳江海上风电项目作业区位于距茂名港港口以南18海里的中国南海区域。在这里等待着工人们的是狂风无休止的席卷和阳光不遗余力地暴晒。

  一个个长28米、宽26米的长方形嵌岩平台坐落在每六根钢管桩上,嵌岩工人们的日常工作及生活都是在平台上进行的。“外海超长大直径斜桩嵌岩”就是工人们在这一方小小天地里要做出的大事业。

  去年10月天气渐凉,平台上来了一位新工人叫李春强,50多岁,是个普通工人。他头发稀疏,黑色的瞳孔并不明亮,周围的眼白有着岁月留下的点点浑浊。

  他刚刚到达平台不久就展现出了如黄鳝般的适应能力,不过黄鳝是逮个洞就钻,他是逮个话就接。他时常对人说:“我十几岁就出来打拼,什么活我没干过?什么事我没见过?”正是因为他的岁数和“爱吹”的特点,被工友们笑称为“李牛头”。

  李牛头所在的施工平台是出了名的壮汉平台,上面的工人个个如水牛般身强力壮,像是常年混迹健身房一般,重活累活自然轮不到李牛头。对此,李牛头时常抱怨:“怎么大家总是小看我?”

  他的任务一般就是帮着扶好扳手,好让其他人放心地抡锤。即便在巨大的锤击声面前,他的嘴也不闲着,有时说起开出租车时见义勇为的故事,有时说起在非洲工地上的种种经历。这时抡锤的工人会来一句:“李牛头又在吹牛啦!”

  海水拍打着钢管桩,恰如此时会议室内的澎湃。项目部人员和各个平台的工人激烈讨论着重新登陆平台的方案。原来此前受秋冬过渡季节南海台风的影响,风场所有人员都进行了撤离。但对于平台上的人来说,重新登陆平台远比撤离平台难度要大得多。经过几个小时的商讨,所有人一致认为使用电动葫芦将先上去的人吊至平台的方案最为可靠。

  第二天,阳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各个平台人员陆续到达交通船,大家蓄势待发,就连李牛头都收起了往日的嘻嘻哈哈,一路无言。充斥耳旁的除了海浪奔涌的声音就是偶尔有人因为晕船而发出的干呕声。

  一路周转,到达平台已是下午,夕阳西下,坐了一天交通船的工人一个个脸色苍白地看着从平台上垂下来的软梯。问题来到眼前,谁作为先锋来爬这个软梯呢?这时一个身材魁梧的工人大声说道:“我来试试吧!”是方师傅,正值壮年的他力气远大于常人。

  只见方师傅一步跨到软梯上,开始向上攀爬,只爬了不到3米高,就见他双脚向前蹬,身体向后仰,两臂紧绷的肌肉显示出已竭尽全力。恰巧海风一吹,软梯四处乱晃,为了在软梯上保持平衡的方师傅早已精疲力竭。

  交通船的一角,平台长似乎和李牛头争论了起来。

  “不行,老李,现在不是开玩笑的时候。”

  “我以前在工地也爬过这种软梯,我想试试,给咱项目出分力。你了解我,我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儿。”

  平台长注视着李牛头的眼睛,沉默了一会儿,感受到了他的跃跃欲试,说道:“好,但你不要逞强,发现情况不对马上下来。”

  李牛头整理好安全帽和救生衣,说:“没问题!”他的双手如同钳子一般紧握软梯,双臂一发力,整个人已然依附在软梯上了。

  只见李牛头双腿用力向外掰,形成了一个“八”字,以求与软梯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刚才四处乱晃的软梯安稳了不少,李牛头乘胜追击一口气爬到了8米高的位置。距离登顶只剩不到3米,海风萧萧,海浪涌动,似乎看见李牛头脚蹬白马,头戴黄金盔,身披锁子甲,一个箭步冲向顶端,活像个盖世英雄,不可一世。

  夕阳斜照,李牛头并不宽硕的身影被拉得老长。大家忍不住为他的矫健身手喝彩,李牛头笑了,上扬的嘴角将他眼角的皱纹堆积到了一起,汗水顺着额头流淌下来,夹杂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流入一道道沟壑中。

  作者:吴雪锋

  来源:厦门分公司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平江路139号     电话:021-64030607

技术支持: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