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支部生活》:“大风车”上党旗飘

发布日期:2011-12-12 发布来源: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浏览量:4464
当汽车缓缓驶过蜿蜒的东海大桥,你会看到,在东海洋面上矗立着的一排排“大风车”,这就是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亚洲第一、国内首创的海上风力发电场——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力发电场。
从2009年3月20日东海风电第一台3兆瓦风机的成功安装,到2011年9月 6日3.6兆瓦、5兆瓦大容量样机的成功完装,短短两年,中交三航局有限公司在海上风电安装领域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收获了一支专业的科创、施工人才。这一项目的核心人物、项目经理沈志春骄傲地赞扬:“党员先锋队在风电安装事业中功不可没。他们的意志,他们的精神凝聚了整个风电安装团队!”
老骥伏枥志千里
2008年9月,时任中交三航宁波分公司总工办主任的叶路明接到通知:负责分管上海东海风电安装成套技术研发工作。这着实让临近退休的老叶犯难了:我从未涉足过风电安装领域啊!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等待他给出答案。组装后如何将“大风车”在复杂、恶劣的海况条件下安全运抵现场?海上整机吊装如何避免海浪冲击下的摇晃和撞击?“大风车”在海上着陆后如何保证精确对接?最令人着急的是,放眼国内也没有任何同类工程的先例和经验可供借鉴,老叶唯有带领他的团队在“黑暗”中摸索着迈步。
“三个如何”并没有难倒他们,但亲情与责任的难以两全却令老叶痛苦。整机吊装时要求无雨无雾、高平潮作业,且规定风速在8m/s~ 12m/s(即4-6级风之间,这样的天气在东海大桥附近一年中不会超过一个月,是“看老天爷脸色吃饭”的艰苦活。是日,适逢晴好天气,正是黄金施工期,海上吊装关键环节近在咫尺。这时候,老叶却收到了医院寄来的老母亲病重通知书,家人要他连夜赶回。多年来因为工作关系,老叶对于不能时常陪在老母亲身边照料,内心颇感愧疚。但安装冲刺迫在眉睫,为难之际他最终还是狠了狠心,坚持留守在海上作业。岂料,这一狠心竟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事后谈起此事,老叶说“老母亲年纪大了,这一天总要来的。”沉默许久,又说:“这是我自己选择的。”
2009年初,他所在研发团队联合同济大学、上海交大等单位的专家经过几个月的研讨和数十次的沟通协调,最终确定了技术蓝图。时年2月,上海东海风电整体吊装软着陆系统三组试验叶取得成功。当年3月,他们自主研发的风机柔性及精确定位安装体系正式运用于第一台风机的海上整体吊装。此时,“三个如何”的安装技术难题终于被成功克服。在科创和技术攻关方面,风电安装项目部被上海市重点工程立功竞赛领导小组授予“优秀创新团队”称号。老叶所带领的研发团队更摘得多项国家新专利。
自项目开工以来,老叶一直扮演着双重角色。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他除了做好技术攻关外,更肩负着老党员带领一批年轻党员冲锋在前的光荣职责。今年9月初,5兆瓦大容量风机海上吊装时,早过退休年龄的他带领一支青年队伍顶风浪,爬墩台。七八米高的墩台,在浪急潮涌下,胆小的年轻人都要犹豫不决,他却“噔”地一个箭步跨上去。眼看着念过60的老叶已在台上,小伙子们顿时信心十足,纷纷尾随其后冲上去,从而出色地完成了风机安装各环节的施工任务。
亲力亲为的“老法师”
老党员孙海荣是东海风电安装项目分管生产的副经理。项目开工前,他观气象,查海况,找民船,奔海事;开工后,他下船头,上墩台,手持对讲机,奔波于基地与海上平台。看到孙海荣在场,大家都会翘起大拇指称道:“只要‘老法师’在现场坐镇,领导就放心,大家就安心!”
在孙海荣的办公桌子上放着一本《明日工作安排》和一本《施工日志》。《施工日志》上这样写道:2月9日,多云,下午阴有阵雨,沿海南风5-6级,阵风7级,适合海上吊装。早晨6:30三航工2号发船;7:30“三航风范号”调整就位;10:30,24号风机整体开始吊装;14:00,第一台风机吊装完毕。这两本书被大伙称之为“万宝全书”。
今年8月,超强台风“梅花”来袭,根据指令,全体撤离。面对11级以上强台风的正面来袭,风险可想而知。孙海荣果断指挥:“你们走,我留下!就这样!”他带着两名年轻人靠吃方便面、喝矿泉水坚守三天两夜,掌握了台风动向。第一时间组织灾后重建,仅用了两天便恢复了生产,为完成最后一台大容量5兆瓦样机的安装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时间。
小梁开始“挑大梁”
优秀青年共产党员梁奎,是老叶亲传的得意弟子。这个腼腆的小伙子也是最早参与团队研发的成员之一。他跟随技术团队参与最初的投标,辗转拼装场地,研究技术改革,跟进工程进度,处理工程善后。对于风电项目,他是个亲历者,也是个见证者,用他的话说:“在国内,海上风电还是个新兴项目,整体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我想尽可能地多看多学多参与,和风电项目共同成长。”
2009年11月中旬,原工程部部长由于健康原因不能继续工作。时任技术部部长的梁奎临危受命,兼任工程部部长。此时,距离东海风电3兆瓦风机安装主体完工仅有100余天的时间。100余天内要完成27台风机的组装与海上整体安装任务,施工难度非常大。他每天跑施工点,记录每道工序作业的起始时间及占用时间,分析有效工作时间的利用率及上下道工序衔接时间,整合施工工艺及认真做好日施工安排,提高了生产效率。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将原先3天组装1台风机改进为2天组装1台风机。聪明的小梁还非常重视知识的积累,又善于经验总结,常积极参加各项技术交流活动。由他撰写的《优化风机轮毂、叶片在机舱上的组装工艺,确保风机组装施工质量》获得国家工程建设奖审定委员会颁发的2011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现在,他俨然已是国内风电安装行业的挑梁人物。
这个“挑起大梁”的小梁,在偏远的沈家湾基地施工期间,一忙便是好几个星期,甚至有时一待便是好几个月,极少回家与家人团聚,到逢年过节时留守更是家常便饭。在风电安装项目的这批青年员工中,梁奎是最年长的,又是党员,他从自身做起,努力为青年员工带好头,所以对自己的要求最是严格。工程开工没多久,他就离开新婚不到一周的妻子,回到项目部埋头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有一次,身体虚弱的妻子在电话里埋怨小梁“不顾家”,小梁只能愧疚地安抚妻子:“忙过这段时间就好回家了。”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段时间是多久。
我和风电同成长
国家规定,高危行业及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行业,必须配备专职安全员一职。青年党员黄涛就是风电安装项目的专职安全员,负责东海海上风机的安全施工。2008年,年仅22岁的黄涛毕业后进入中交三航宁波分公司,一年实习期未满,他便被公司分配到东海风电安装项目部,当时,3兆瓦海上风电安装项目尚在探索阶段。他的成长有目共睹,短短两年时间他被重用提升为安全部副部长。
根据有关部门要求,所有进驻上海的项目施工必须首先纳入到“上海市安保体系”中。为了符合施工安全要求,黄涛连续3个月所经手的材料堆起来就有三米多高,由他撰写的《海上风电机整机吊装安全控制》获得2011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由他主持编写的国内第一套《海上风电安装安全管理规范》,为日后我国海上风电机安装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借鉴。在制定安全条例之前,黄涛将施工时工人将要走的地方都身先士卒走了一遍,怎么走是安全的,哪个地方是不能站的……尽力排除安全隐患后,他还不放心,因为有些问题至今都难以解决,例如海上风浪大,船只颠簸,船员上下船时稍有疏忽就会发生意外。因为太过担心,每到上下船时,黄涛就站在一边,他要亲眼看着船员们才能安心。这个年轻却不失沉稳的小伙子说:“安全太重要了,我不敢稍有疏忽,宁可惹人烦地多唠叨。”
在风电安装项目部,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着自己的一份力,老叶、孙海荣、小梁、黄涛,只不过是其中普通的一员,踏实、认真、负责、甘于奉献,这些平凡的词最适合用来赞美他们不平凡的付出。敢为人先,众志成城:这就是他们以自身努力演绎的“风电精神”! (文/ 邵鸿雁 李俊来 周兑梦)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平江路139号     电话:021-64030607

技术支持: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