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筑就通途第一跨

发布日期:2019-04-02 发布来源: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浏览量:4059

    海风吹拂,波涛涌动,伶仃洋里蓄力待发;烈日当头,热情似火,东人工岛上群英竞逐。

  2014年4月20日,伴随着混凝土泵车的轰鸣,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非通航孔桥首跨箱梁第一次混凝土开始浇筑,这标志着东人工岛施工由岛内及基础施工向岛外施工延伸,浇筑通向香港段的第一跨。

  厚积薄发 方案先行

  东人工岛非通航孔桥主梁为两幅、两联、后张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东接香港侧接线,西连东人工岛,每跨长度55米,总长375米。早在东人工岛非通航孔桥开工阶段,工区就将箱梁浇筑作为一大工作难点,提出了“超前谋划、合理规划、步调统一、细化方案”的要求。

  “做好箱梁施工,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项目管理的顶层设计,有明确的方案和规划,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才有方向。”在箱梁施工的专题会议上,工区常务副经理刘海青提出明确要求。

  有了方向指引,工区便展开技术攻关,将“问题考虑在前面”,统筹资源,集中优秀的技术人才,通过周密研讨,快速完成了箱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并邀请了业主、监理、项目总部及设计单位的专家到东人工岛现场指导,经过多次协商与沟通,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总体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完善,确保能够为施工建设提供指导。

  与此同时,工区提前开展各项施工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做好外部协调,及时确定了钢筋、模板采购及加工单位,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协调,强化对原材料采购流程的管理,确保各项准备工作顺畅、有序。

  创新工艺 寻求突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在施工领域,大胆的设想,努力的创新,摸索中所寻求出的新突破带来的回报往往要比想象中的多,但是大胆尝试的背后应该有大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东人工岛非通航孔桥主梁采用变宽设计,且左右幅不对称,因此需要采用现场搭设支架现浇的工艺。结合箱梁的结构设计特点,工区采用了较新型的移动钢木组合框架模板”。工区的技术负责人接着说:“这种移动式框架模板为钢木结构,质量轻便,便于移动和调节,在保证施工精度的同时又能重复利用,但是在国内施工建设中少有应用。”

  在施工建设前,工区根据东人工岛非通航孔桥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桥梁施工的成功案例,通过多次技术研究、咨询业主及设计单位,最终决定大胆尝试移动钢木组合框架模板。为了验证模板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工区率先组织进行了箱梁的模型试验。“这个试验模型非常重要,我们要像浇筑第一跨混凝土一样严谨的去对待它”,工区总工赵辉在安全技术交底会上对施工人员及协作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试验过程中,工区严格按照既定方案进行模板拼装及钢筋绑扎,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施工工艺,加强对模板拼装的平整度及保护层厚度的控制,并对不同的模板加固体系进行验证,确保浇筑的支架安全稳固。与此同时,工区加强试验模型施工的过程监控和记录,注重资料收集、整理及分析,为箱梁模板的正式拼装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强化监管 精细施工

  当东人工岛非通航孔桥箱梁准备工作如火如荼开展时,工区却不得不面对东人工岛整体的复杂施工形势,暗埋段施工刚刚起步,过渡段施工迫在眉睫,人员、设备相对紧张……

  为此,工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加强现场管理,强化组织协调,进一步统筹现场施工资源,大力倡导施工管理精细化,不断促进管理升级,进而持续推动东人工岛非通航孔桥首跨箱梁的施工。在近两个月的前期准备工作中,Ⅱ工区先后完成了东人工岛非通航孔桥首跨箱梁支架铺设、模板拼装和钢筋绑扎等准备工作,如期展开东人工岛非通航孔桥首跨箱梁混凝土浇筑施工。

  为了顺利推进箱梁混凝土施工,工区克服孤岛施工、水电物资保障难度大等困难,加大人员及设备投入,同时开动两条作业线路,相互照应,互为“备选”。作业人员严格按照浇筑工艺要求,分层、分节开展阶梯式浇筑,依次完成中腹板、腹板倒角、底板、腹板等区域的浇筑。在施工过程中,工区主要领导和质量、技术、安全等部门技术人员全程驻守现场,强化物资协调,落实安全操作规程及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搅拌站及运输车辆的管控力度,协同试验检测部门,统一协调,确保混凝土供应的连续性,注重加强对浇筑过程中的振捣控制,确保混凝土密实。

  东人工岛建设施工战线全面拉开,Ⅱ工区加快施工进度:东侧非通航孔桥稳步向前推进,西侧隧道暗埋段结构施工开始钢筋绑扎,岛外水上沉管隧道基础堆载预压施工正热火朝天地进行。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平江路139号     电话:021-64030607

技术支持: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