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丨三公司:在墨西哥“东方门户”缔造百年大港

发布日期:2021-11-26 发布来源:中交三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量:695

韦拉克鲁斯港港口鸟瞰图

  墨西哥韦拉克鲁斯港坐落于墨西哥湾西南侧,素有墨西哥“东方门户”的美称。近日,由三航局参与施工的墨西哥韦拉克鲁斯港集装箱码头堆场及房建项目全部完工。碧海蓝天之间,码头和堆场生产作业行云流水,8座高大的蓝色桥吊矗立码头,重达数十吨的集装箱被轻巧抓起、精准堆码,然后由集装箱货车运往墨西哥各地。项目交付后,韦拉克鲁斯港一跃成为墨西哥第一大港,为墨西哥建设百年大港计划迈出坚实一步。

  韦拉克鲁斯港集装箱码头海岸线长约700米,共建设2个泊位,较大泊位可容纳拉美地区最大型号集装箱货轮停靠,另一泊位可容纳中等货轮停靠。堆场及房建项目建设内容包括40余万平方米的堆场面层、重箱区、铁路区、通信、水电等10余项分项工程,项目于20184月正式开工,任务重、工期紧。作为三航局在拉美战略市场极为重要的一环,建设团队先后克服了高温多雨、风沙漫天、疫情肆虐、人工不足等难题,顺利地完成了建设任务,为墨西哥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于项目总经理陈滨来说,“中墨员工不分家”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项目团队三年多来在墨西哥一直用心践行的“中交理念”。墨西哥对聘用项目劳工有非常严格的本地化要求。按照当地法律,墨西哥籍劳工比例必须高于项目全体成员的90%。最多的时候,项目部雇佣的墨西哥员工超过1200人,语言不通、理念不同、施工方式有差异……项目伊始,一系列的人员管理问题横亘在管理团队面前。如何“管好人”,考验着每一名三航人的智慧。

  在项目策划会上,项目管理团队定下了人员管理的主基调:“中墨员工不分家”,即核心岗位为中方员工,墨西哥籍管理人员参与项目决策,实现墨西哥籍员工自我管理的人员管理方式。时任三航局项目经理胡小柱设计了一套“直线型”管理模式,即由1名中方管理人员管理100名墨西哥籍员工,并将每10人分为一组,每组任命一名墨西哥籍员工为小组长管理全组人员,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每日验收小组成员施工成果,不达标的员工面临淘汰风险。在这样一套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下,项目建设井然有序。

  然而,还没等项目管理团队松一口气,新的问题很快出现了。“我们雇佣的墨西哥混凝土浇筑工人大多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浇筑的码头面层拉毛不一致,力道也不均匀,施工质量远远达不到项目要求。”陈滨说。可工期不等人,标准也不能降,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支合格的墨西哥面层混凝土施工队,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成为项目管理团队的当务之急。

  很快,三航局“面层混凝土浇筑队”正式成立,这是一支符合中国标准的队伍,采用“中国模式”培养,并进行作业。“这支队伍是我们利用现有人员建立的。”陈滨介绍,项目部对百余名墨西哥混凝土浇筑工人展开理论和实践培训。在试验室里,试验室负责人带领队员模拟合理的初凝时间,演示讲解浇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在沙地开展实地培训,模拟操作过程,演示如何提高拉毛质量。参与培训的工人要通过理论、实践双重考试才能正式上岗,参与码头面层混凝土浇筑施工。

  实践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由面层混凝土浇筑队施工的码头面层光滑平整,拼缝严密平顺,项目不仅如期完成了节点目标,施工质量还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赞扬。

  “中墨员工不分家”体现在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除了对墨西哥工人进行技术培训,项目部还组织年会,很多墨西哥籍员工获评年度先进员工称号。“很多墨西哥工程师在项目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陈滨说。得益于此,项目团队在当地打响了三航局“人才基地”的名号。

墨西哥工人施工现场

  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和黄堆场及房建项目体量庞大、建筑单体多、交叉施工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因当地航运业务发展的迫切需求和20197月前方码头项目的投入运营,港务局要求码头提前运营,并对整个施工场所实行更加严格的管控。“正在施工的堆场及房建施工所需的物资、人员、设备在进场之前都需要报备,办理入场许可,同时现场管理也增加了三道关卡。”项目经理高宝超回忆道,更加严格的管控流程和复杂的入场手续增加了项目建设的难度。

  工期紧、任务重并没有影响三航局团队打造优质项目的决心。然而,正当项目团队铆足劲加紧作业的时候,问题出现了:按照图纸设计的堆场排水暗沟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图纸设计的预制排水沟的内部是不规则形状,内模制作与拆模都非常困难,我们按照传统的施工工序做了一段排水暗沟的试验品,但成品效果很不好。”高宝超说。
  既定的施工方案走不通,项目团队决定寻找新思路。高宝超带领技术团队查看技术资料、调研学习,最终提出预制构件现场拼装的施工方式,同时,利用三航局物资采购全球化的优势,经过调研比对后选用了简单易行的新型产品组装工艺,利用高密度聚乙烯管道外加混凝土包封的组合,实现了暗沟排水功能。新的施工方案免去了结构钢筋绑扎、支立模板、拆除模板及回压填实等多项施工工序,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还不断对新方案进行优化。由于预制管道和基坑之间存在空隙,拼装时预制管道容易上下左右活动。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决定在安装每节管道时都调整一次轴线和标高,在管道两侧用铁丝将管顶和底板预埋钢筋连接,并在管道侧面安置临时方木顶撑,确保管道不会左右活动。“这样做虽然麻烦,但是工程质量有保证。”高宝超说。

  经过创新和优化,5600余米的排水暗沟施工圆满完成,新工艺的采用不仅提升了工程质量,还节约施工成本,咨询工程师、业主单位对中国工程师的筑港智慧赞不绝口。

韦拉克鲁斯港港内鸟瞰图

  20202月底,新冠疫情在墨西哥爆发,迅速蔓延。陈滨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建立起现场防疫责任制体系,并根据疫情发展程度制定了现场防疫“三板斧”。

  “要想防范疫情,现场人员一定不能密集。”控制人员数量是防疫的“第一板斧”。项目团队通过对现场工作量全面细致地摸排,确定了现场所需的最少工人数量,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大胆做出了“减少现场三分之一工人数量”的决定,通过“两班倒”“7天24小时工作制”,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工程进度。

  “新冠病毒传染性太强,传播速度太快了。万一有人感染,大家都得隔离,整个项目都得停摆。”随着疫情在墨西哥蔓延,高宝超脑子里的弦每天都紧绷着。“网格化”管理是项目团队防疫的“第二板斧”。项目部将中方管理人员分成6组,分管不同“网格区”,并分派现场属地工人到每个“网格区”,小组之间互不交叉,避免面对面交流。“网格化”管理有效避免了现场人员接触,截断了病毒传染链。

  现场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是项目防疫“第三板斧”。“按时测量体温、按要求佩戴好口罩、减少不必要外出,这些都是必要措施,严抓防疫既是对工程负责,更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堆场入口处,墨西哥籍工程师郝帅一边帮大家测量体温,一边宣传防疫知识。在他的引领下,施工人员们有序入场。“防控措施贯穿始终,一项也不能少,”郝帅介绍,“每天到项目部上班要经过三次‘安检’”。项目部为“网格区”的每一名工人安排了接驳车,上车前所有人员测量体温,进入施工场区后进行第二次体温检测,现场还有流动的体温监测人员,随机对现场作业工人进行第三次体温检测。此外,施工现场还配备了移动洗手台,方便工友们洗手、消毒,做好个人防护。

  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防疫知识宣传,项目部一方面印发了当地语言版本的宣传手册、海报,另一方面还安排属地工程师担任防疫宣讲员,郝帅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位。在郝帅等属地工程师的努力下,属地工人们逐渐消除了对各项防疫举措的疑虑,自觉配合现场防疫。

  疫情期间,项目团队推行的疫情防控“三板斧”使施工现场从未出现疫情感染,保证了各项单体建设项目的按期交付,如期完成施工任务。项目的履约,树立了中国企业有责任、有担当的良好形象。


  来源:三公司

  文图:黄枣 陈晓喻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平江路139号     电话:021-64030607

技术支持: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