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海上风电场“最强心脏”

发布日期:2020-03-31 发布来源: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 浏览量:481

  由三航局厦门分公司承建的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包含45台风机基础、风机安装施工及1座海上升压站基础施工。这座目前国内最重、福建省首座海上220千伏等级、海陆一体化集成度最高的海上升压站,是整个风电场的“心脏”,所有的风力电能在此汇集,通过海缆连接到陆地上的电网。

  导管架基础施工是建成海上升压站最重要的基础性项目,“扎稳脚跟”是开头第一道坎。“60天还是120天?”问题摆在眼前,也刺激着这支风电技术团队。常规施工通常采用先导管架后沉桩工艺,待导管架安装完成后再进行基础钢管桩施工。项目技术团队将方案反复优化,发现了“先沉桩后安装导管架”工艺可以让导管架制作和基础钢管桩施工同时进行,工期将缩短一半。这样的成效无疑是“诱人”的,但该方案可以说是与常规做法“反其道而行”,在国内风电项目尚属首次应用,项目部能否经受考验成了问题所在。

  

  “精度必须保持在厘米范围内!”副经理余镇江指出关键,4根48米长的钢管桩平面中心位置偏差必须控制在2厘米内,并且每一根钢管桩沉桩垂直度要保持千分之一以内,否则就会因为偏差导致导管架无法套在4根钢管桩上。如此高的精度要求,好比用大刀阔斧来练“绣花功”。

  多方人马几次讨论,演练模拟现场施工后发现,作用于桩身四周的定点位置对精度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确保精度控制的恰到好处,就必须根据全站仪测量出的数据实时调整。第一根钢管桩作为平面位置的参考点,仅需控制好垂直度即可,在八个定点液压千斤顶的共同作用下,钢管桩历经6小时顺利安装到指定位置,经测算垂直度为千分之0.9,实践的顺利让项目团队欢欣鼓舞。

  

  “偏差越来越大!”当第二根钢管桩开始沉桩不久,余镇江盯着全站仪的目镜发出了“停!”的指令,一切工序戛然而止。第二根钢管桩沉桩由于既要以第一根钢管桩作为参照物控制平面位置,又要确保桩身垂直度在要求范围内,施工难度骤然增加。由于海上施工平台空间局促,全站仪只能架设在离钢管桩较近的地方,加上测量倾角有限,从而对测量数据反馈精度造成了影响。

  “场地就这么大,全站仪位置不能动,但是目镜可以调整啊!”一语惊起千层浪,大家把目光聚焦在带有转向功能的目镜上。这个设备通常使用在高层建筑测量方面,把它用在此刻,就能改变目视方向从而解决倾角受限的问题。项目部当即调配两只弯管目镜到现场,它的调整范围最大可达150度,顺利解决因测量倾角受限导致的数据反馈精度的问题。

  

  “在钢管桩下放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纠偏,精准纠偏。”测量员王龙滨紧盯全站仪上的数据变化,每沉桩1米就马上测量一次,及时反馈垂直度和中心位置的数据,技术人员再根据测量反馈的数据及时进行计算,并通知操作人员调整。

  历经26个小时,16次调整纠偏,第二根钢管桩精准稳固地打入了海底,为构筑起海上“最强心脏”筑牢了根基。(厦门分公司 顾芸侠)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平江路139号     电话:021-64030607

技术支持: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