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生态|六公司:与海水“赛跑”120天 80万“海洋卫士”正式“服役”

发布日期:2024-01-15 发布来源: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 浏览量:879

  时值傍晚,厦门市翔安区大嶝岛九溪口滩涂地区,红霞漫天,候鸟翩跹。依海而生的80万株红树林虬枝交错、树冠相连,宛若海上翠玉,尽显自然生态之美。

  由三航局承建的九溪口-大嶝大桥段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福建省重点海洋生态保护攻坚战项目之一,自开工以来备受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并对项目下达了“项目早竣工,生态早受益”的目标。项目团队不负众望,争分夺秒地与海水“赛跑”,仅用120天,提前6个月完成25.6公顷红树林的修复,大大提升厦门湾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助推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

  种植红树林,必须先围堰。由于红树林种植区处于潮间带,地质条件复杂、围堰基础均为厚而不均的软弱淤泥层、承载力极弱。如何保证高3.5米、底宽17米、长2100米的庞大围堰主体施工的稳定性,成了项目首要解决的难题。为此,项目团队砥志研思新工艺、新方法,为项目后续种植红树林奠定了重要基础。  

  “前期几个施工工艺经论证均被淘汰,让我们碰了一鼻子灰。”因此,团队首先考虑采用传统的袋装土围堰工艺。可是为了抓住红树林生长“黄金期”,提高红树林幼苗成活率,业主要求团队在三个月内完成红树林种植任务。在如此高强度的工期和高标准的要求下,团队只能昼夜连续施工,但这样一来围堰底部不间断连续加载,基底淤泥层有可能产生整体滑移,导致已完成的围堰和滩面坍塌。“堰体一旦滑移坍塌,极有可能超出项目用海红线,后果将十分严重!”大伙忧心忡忡。

  为了提高围堰主体施工效率与质量,项目团队多次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沟通,讨论施工图纸,制定多种优化方案。一次现场方案讨论会上,项目副经理卢水平提出是否可以考虑用袋装砂和土工格栅结合的方法代替袋装土,“因为充填袋装砂施工效率高,且较袋装土密实,能有效促进堰体均匀沉降。”但这一提议很快就被业主驳回,一方面由于当前市场砂价昂贵,采用充填砂无疑会大幅增加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大嶝海域受潮水、鸟喙尖啄、季节性雷雨台风频发的影响较大,砂袋容易出现撕裂,造成海砂不断流失,最终引起围堰和滩面标高持续下降,影响红树植物的生长。

  “既然是海岸生态修复的绿色工程,环保施工是第一位。”即便身在食堂用餐,项目总工孙方的心仍在施工现场,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紧紧盯住手中的竹筷,顿时灵光一闪,“福建盛产竹子,能不能借鉴漳州双鱼岛软基处理工艺,通过施打低碳环保的竹桩,使软地基变得足够坚固,再通过在围堰基底铺设土工格栅进一步提高堰体沉降均匀和整体稳定性。”

  这个想法引起大家的共鸣。为了验证方案的有效性,翌日,团队根据现场淤泥厚度量身定做了一批长4米至8米不等的竹桩,并选取了淤泥层最厚、地质条件最恶劣的C区进行试验。4米、5米、6米......历经多次不断尝试和改进试验,团队终于成功测算出不同淤泥层厚度实际最合适的竹桩长度,并通过采用“竹桩+土工格栅”,为围堰施工再上一层“双保险”。试验围堰历经两个潮水的冲刷依然“固若金汤”,表面沉降监测点与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变化均在稳定可接受范围内。

  围堰方案的顺利实施,让压在大伙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随后,团队又投入到与海水争分夺秒的“赛跑”中。供应红树林苗基地的道路颠簸狭窄,仅够一辆车行驶,取苗效率低下。团队通过细化红树林苗运输工序及交叉作业流程,积极与当地村委会、交通指挥部门沟通,制定运输指挥方案,推进错峰运输,为树苗运输开辟“绿色通道”,无缝衔接供应树苗,成功解决树苗运距远、沿途车辆多、交通情况复杂等诸多困难,从最初日均运输树苗1200株提高至4800株。

  随着一道道难关被攻破,项目团队士气高涨、斗志昂扬,火力全开锚定“项目早竣工,生态早受益”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动态调整资源投入,夜以继日开展种植工作,一天下来最多可植下4万株秋茄红树林苗,向80万棵红树林种植目标发起冲刺。

  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未来,这里将成为厦门新的“绿色物种宝库”,成为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很快这片红树林就会“百鸟齐鸣”变成一个热闹的大家园,我们的辛苦是值得的。”望着一片广阔的生机勃勃的“海上森林”,大家满怀期待。


  来源:六公司

  内容:郑思婕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平江路139号     电话:021-64030607

技术支持: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